中合汇萃分享从萃钒废水中提铝新工艺的研究
摘要:本实验采用有机萃取的方法从萃钒余液中回收铝,以P204为主萃剂,260#油为稀释剂,6mol/lHCl和5mol/lH2SO4为反萃剂,萃取率在95%以上,反萃率在97%以上,同时研究了Fe对萃取的影响。本次实验数据可做为进一步扩大实验的有效参考。
关键词:有机萃取 萃取工艺 萃铝
1 引言
铝是国民经济中不可缺少的基础原材料,但我国铝资源的贮量仅占世界总贮量的7.2%,人均储量更少。统计数据表明,1996~2002年进口氧化铝占市场供应的35%左右[1]。而萃钒废水中含有大量的铝,因此,开展萃钒废水中铝资源回收技术的研究,对防治环境污染,保障人体健康,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。
目前,现有废水铝回收方法主要有酸碱法[2-5],离子交换萃取法[6-7]和组合膜法。酸碱法有成本低的优点,但存在着分离效果差,回收铝纯度低,无法重复使用等缺点。有学者以等摩尔的单、二—(2一乙基己基)磷酸直接萃取pH=2的污泥浆液,可获得较高的铝回收率和铝纯度,但是回收铝的浓度和酸度未能达标。组合膜法回收的铝纯度很高,可是该方法目前仅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,其工程可行性及经济性尚不清楚。因此,废水中铝回收技术还需进一步研究探索。
本实验以P204为萃取剂,研究了萃钒废水中铝的萃取工艺,该工艺流程简单,铝的回收率高,可循环使用,萃取剂的损失量小,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。
2 萃取原理与流程
其中下标A、O分别代表水相和有机相。从式中可以看出,P204萃取铝的过程中会产生H+,从而改变水相的PH,而P204萃取铝的速率与水溶液的介质有关,因此水相PH对萃取有很大的影响,在萃取时需不断调整PH值以保证萃取的顺利进行。
3 实验
3.1 实验试剂
P204(二-(2-乙基己基)磷酸酯),洛阳中达化工有限公司; 260#油;萃钒后余液等。
3.2 实验步骤及方法
1 铝萃取剂的配置:将30%的P204和70%的260#油放入烧杯中,搅拌30分,使其充分溶解,经磺化(1mol/lH2SO4和萃取剂放入烧杯中搅拌30分,静置,分相)、水洗(用蒸馏水与磺化后的萃取剂放入烧杯中搅拌30分,静置,分相)后,进行萃铝实验。
2 氧化:用H2O2将除矾后的浸出液中的Fe2+氧化成Fe3+,用0.5mol/l的NaOH调PH到4使其沉淀,过滤。以减少其对萃铝的干扰。
3 调PH:经除矾后的浸出液用氨水和稀H2SO4调PH到3.5,过滤。
4 萃取:将经除矾和PH值为3.5的浸出液和铝萃取剂(30% P204+ 70%260#油)装入烧杯中,搅拌15分钟,放入分液漏斗中静置、分相。每一次萃取后要重新调PH到3.5,若有沉淀,需过滤。
5 反萃:将含铝的萃取液和反萃剂(50%HCl或5mol/lH2SO4)装入烧杯中,搅拌30分钟,放入分液漏斗中静置、分相。此实验采用三级错流萃取方案。
6 萃取剂再生:将使用后的铝萃取剂经皂化(1%的NaOH和旧萃取剂放入烧杯中搅拌30分,静置,分相)、磺化(1mol/lH2SO4和皂化后的旧萃取剂放入烧杯中搅拌30分,静置,分相)和水洗(用蒸馏水与经皂化、磺化后的旧萃取剂放入烧杯中搅拌30分,静置,分相)后,进行下一步的萃铝实验。
4 结果与讨论
4.1 实验现象
表1 萃取实验现象
编号 | PH值 | 萃取级数 | 单级萃取时间 | 实验现象 |
1 | 3.5 | 三级 | 15min | 一级萃取后,有大量白色晶体出现,水相PH值降至1~2,此时,需重调PH到3.5;二级萃取时,白色晶体依然存在,直至三级萃取时,仍有白色晶体出现。 |
2 | 3.5 | 三级 | 15min | 用未经磺化的萃取剂,一级萃取后,有大量白色晶体出现,水相PH值降至1~2,此时,需重调PH到3.5;白色沉淀减少,但随着时间的延长,水相溶液由澄清变混浊。其余现象与实验1相同。 |
3 | 3.5 | 三级 | 15min | 在萃取实验前将Fe2+氧化成Fe3+,调PH到4,产生沉淀,过滤。再进行萃取,白色晶体减少,水相溶液不混浊。 |
4 | 3.5 | 三级 | 15min | 在萃取前将Fe2+氧化成Fe3+,调PH到4,产生沉淀,过滤。再进行萃取,白色晶体减少,水相溶液不混浊。 |
由萃取实验现象表1可知:萃取前将原液中的Fe2+氧化成Fe3+,再调PH到4用沉淀法除去后,萃取过程的白色沉淀有所减少。因此,在萃取的过程中出现的大量白色晶体有一部分是因为Fe2+的存在造成的,所以,萃取前的氧化除铁十分必要;另外就是萃取剂的磺化,未经磺化的萃取剂萃取后,水相颜色变混浊,不利于分相。
有表2可以看出,用50%HCl和 5mol/L H2SO4反萃的区别在于:用50%HCl反萃铝的同时,Fe3+和Fe2+出同时被反萃了下来,这从反萃后水相的颜色发黄便可看出;而用5mol/L H2SO4反萃后,水相颜色为无色,说明反萃后的水相中Fe3+和Fe2+的含量不高。
表2 反萃实验现象
编号 | 反萃剂 | 单级反萃时间 | 实验现象 |
1 | 50%HCl | 30 | 反萃后,水相溶液为淡黄色。说 明有少量的Fe3+和Fe2+。 |
2 | 5mol/L H2SO4 | 30 | 反萃后,溶液无色,但反萃后水相中有白色晶体析出,随反萃级数增加,水相中的晶体减少,三次萃取后,水相较澄清。 |
3 | 5mol/L H2SO4 | 30 | 同2 |
4 | 5mol/L H2SO4 | 30 | 此次实验为四级反萃,实验现象与2、3相同。 |
4. 2 实验数据
4.2.1 萃取反萃实验
表3 铝的萃取和反萃实验结果1
编 号 | 萃取 | 反萃 | ||||||||
O/A | 级数 | 水相Al2O3浓度(g/l) | 有机相中Al2O3浓度(g/l) | 萃取率% | O/A | 级数 | 水相Al2O3浓度(g/l) | 有机相中Al2O3浓度(g/l) | 反萃率% | |
1 | 1:1 | 3 | 1.21 | 11.21 | 90.38 | 5:1 | 3 | 已达饱和 | 0.29 | 97.41 |
2 | 1.5:1 | 3 | 0.94 | 8.21 | 92.53 | 5:1 | 3 | 已达饱和 | 0.23 | 97.19 |
3 | 1:1 | 3 | 1.07 | 11.01 | 91.49 | 5:1 | 3 | 已达饱和 | 0.24 | 97.82 |
此次萃取原液中Al2O3浓度为12.58g/l,反萃剂为6mol/l的HCl。
表4 铝的萃取和反萃实验结果2
编 号 | 萃取 | 反萃 | ||||||||
O/A | 级数 | 水相Al2O3浓度(g/l) | 有机相中Al2O3浓度(g/l) | 萃取率% | O/A | 级数 | 水相Al2O3浓度(g/l) | 有机相中Al2O3浓度(g/l) | 反萃率% | |
1 | 1:1 | 3 | 7.36 | 15.02 | 67.79 | 5:1 | 3 | 已达饱和 | 0.40 | 97.33 |
2 | 2:1 | 3 | 2.61 | 10.56 | 88.58 | 5:1 | 3 | 已达饱和 | 0.29 | 97.25 |
3 | 2:1 | 4 | 1.05 | 10.96 | 95.40 | 5:1 | 4 | 已达饱和 | 0.25 | 98.63 |
此次萃取原液中Al2O3浓度为22.85g/l,反萃剂为5mol/l的H2SO4。
由表3来看,本次实验所用萃取剂萃取率在90%以上,萃取效果良好;用6mol/l的HCl作为反萃剂,反萃率也在97%以上。和表4结合来看,萃取剂在萃含Al2O3的浓度较高的原液时,相比和萃取级数均要有所提高,否则影响萃取时的萃取率;另外,作反萃剂时,6mol/l的HCl 和 5mol/l的H2SO4的反萃均匀在97%以上,如不考虑其他因素,这两种试剂都可作为反萃剂来用。
4.2.2 干扰实验
表5 萃取剂萃铁实验结果
编 号 | 萃取 | 反萃 | ||||||||
O/A | 级数 | 水相Fe2O3浓度(g/l) | 有机相中Fe2O3浓度(g/l) | 萃取率% | O/A | 级数 | 水相Fe2O3浓度(g/l) | 有机相中Fe2O3浓度(g/l) | 反萃率% | |
1 | 1:1 | 3 | 5.83 | 1.62 | 22.27 | 5:1 | 3 | 3.05 | 1.01 | 37.65 |
2 | 1.5:1 | 3 | 5.72 | 1.05 | 23.73 | 5:1 | 3 | 2.80 | 0.49 | 53.33 |
3 | 1:1 | 3 | 5.59 | 1.69 | 25.16 | 5:1 | 3 | 3.85 | 0.92 | 45.56 |
此次萃取原液中Fe2O3浓度为7.50g/l,反萃剂为6mol/l的HCl。
从表5来看,铝萃取剂在萃铝的同时,对于Fe3+也有一定的萃取率,在反萃的过程中进入水相,干扰最终实验结果,就是存在于有机相中,时间一长也会影响萃取效果。因此,在进行萃取实验前必需用沉淀法来除铁。
5 结论
通过本次实验得出以下结论:
1. 萃取剂在萃取前必需经进磺化,否则萃取时易发生乳化现象;原液在萃取前需氧化,用沉淀法除去原液中的铁。
2. 本实验所采用工艺流程萃取率在90%以上,反萃率97%以上,萃取效果良好,工艺流程可做为进一步中试实验的参考。
参考文献
[1] 谢雁丽,吕子剑,毕诗文等。铝酸钠溶液晶种分解[M]。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,2003。
[2] Abdo M.S.E, Ewida K.T, Youssef Y.M, Recovery of alum from wasted sludge produced from water treatment plants[J], Environ Science Health, 1993, A28(6):1205-1216.
[3] Prakash Prakhar, Hoskins David, Sengupta Arup K, Application of homogeneous and heterogeneous cation-exchange from water treatment plant residuals using Donnan membrane process [J]. Membrane Science, 2004, 237:131-144.
[4] Meaachelen W .J, Devleminck R, Genot J, The Feasibility of coagulant recycling by alkaline reaction of aluminium hydroxide sludge[J]. Wat Res, 1985, 19(11):1363-1368.
[5] Parsons S.A, Danieals S.J, The use of recovered coagulants in wastewater treatment [J]. Environ Tech, 1999, 20:979-986.
[6] Cornwell David A, Cline Gary C, Przbyla John M, et al. Demonstration testing of alum recovery by liquid ion exchange[J]. AWWA, 1980. (1):328-332.
[7] Cornwell David A, Lemunyon Roger M. Feasibility studies on liquid ion exchange for alum recovery from water treatment plant sludge[J], AWWA, 1980,(1):64-68.
文章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与管理员联系立即删除